
“树麻龙”在人们屋前舞过,有送吉祥的寓意。张鹏飞 摄

人龙舞队伍浩荡出发,穿梭于街巷之间。邓建青 摄

“人龙”在小广场游走舞动,吸引群众围观。张鹏飞 摄
夜幕降临,电白区树仔镇圩街人头攒动、鼓乐喧天……9月5日(农历七月十四)晚,当地传承已久的“树麻龙”民俗活动精彩上演,数百名村民手持火把簇拥着树枝扎成的“巨龙”穿行街巷,吸引众多群众驻足围观。
与此同时,电白区旦场镇旦场村同样传来一阵急促的锣鼓声,骤然划破宁静。“咚咚锵——咚咚锵——”,鼓声裹挟着人声喝彩,一条“蛟龙”从巷口奔涌而出:数十道身影肩并肩、手扣手紧紧相缠,随着鼓点划出灵动弧线——“人龙舞”登场。它将连舞三天,用全村狂欢的热闹劲“闹”中元。
●南方日报记者 邓建青
树仔镇:火把映夜龙 燃动树仔圩
古有青龙下凡护佑村民之说。如今,树仔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时用新鲜树枝续接成龙身,由村民舞动树龙,既有祭祀消灾之意,又寄托着“岁岁安康、家业兴旺”的质朴期盼。
活动现场,龙珠引领者率先开道,龙头随鼓点翻腾起舞,十余名青壮年手持竹枝红绳连接的龙身紧随其后,龙尾摆动生风。其他数百的村民则身着统一服装簇拥伴走。
“游龙”队伍缓缓穿梭于圩街巷道,行至村民群众屋前停留、舞动,演绎着对祖辈的敬意,也展示着同乡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待夜幕降临,伴行队伍点起火把,让“红火吉祥”的民俗寓意愈发鲜明真切。
“这是全村人的大事,每年都有几百人参与,男女老少都积极响应。”树仔村党支部书记陈伟强介绍,今年活动做了一些创新——制作了手持的标语牌,帮助参观者直观理解民俗内涵。“家家户户都参与,大人小孩共传承,这是对家乡最深的认同。”他补充道。
“树麻龙是民间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凝聚乡情的精神纽带。”树仔镇党委委员梁晓聪表示,树仔镇在引导保护节日文化之余,也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推动民俗传承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传承,通过视频记录、网络分享等方式扩大活动影响力,让传统民俗焕发出新活力。
旦场镇:鼓震“人龙”跃 “集体舞”超燃
9月5日至7日,也就是中元节前后的农历七月十四至七月十六,这场传承了两百余年的“人龙舞”民俗活动,又如约连续三天在旦场村的街巷间上演。
人龙舞,顾名思义,便是以人体环环相扣组合起一条龙。组织者介绍,人龙舞在旦场村传承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有驱邪祈福之意。锣鼓声伴奏下,人龙在领舞者的引领下浩荡出发,穿梭于街巷之间,展开了一场“游龙”之舞。随着鼓点从缓到急,“人龙”时而盘旋成圈,如蛟龙戏水;时而奔腾向前,似猛龙过江。
旦场村开发区教育路与滨河路的交会处,是人龙舞的盛装舞台。数条人龙自不同方向腾跃而来,转过街圩的主要道路,最终汇聚于此演绎“三龙共舞”。三条“巨龙”时而交错穿梭,时而首尾相接,锣鼓声、呐喊声、村民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将热闹推向顶点。
如今,这场源于村巷的民俗表演,早已跳出了地域局限。2007年,电白旦场人龙舞入选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它作为茂名的“文化代表”登上《魅力中国城》舞台,让全国观众看到了岭南民间艺术的粗粝与鲜活。从“驱邪祈福”的传统仪式,到集舞蹈、音乐、服饰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人龙舞不仅是旦场村的“中元记忆”,更是岭南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