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罕见!90多封抗战侨批讲述一个华侨家族微型抗战史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2:21: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4日,广东省档案馆举行馆藏抗战档案史料推介活动,现场推介了一批今年馆藏征集的抗战时期侨批档案。

“侨批”,又叫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记者了解到,此次公布的侨批共93封,主要是抗战时期旅居印尼的广东梅州大埔籍华侨林史臣及其幼子林南英写给国内大儿子(哥哥)林选英的家书。内容既有生活求学日常,更有对当时抗战局势的关注、对祖国家乡的忧虑、对侵略者的痛斥,以及海外华侨捐款支持抗战的故事。

“这批抗战时期如此集中的家族侨批档案实属民间罕见。”广东省档案馆征集管理部副主任黄晓明介绍,抗战时期的侨批档案在民间存量较少,能够以家庭为主线展开叙事的侨批档案更是凤毛麟角。这93封抗战侨批档案是今年征集进馆的,具有归户性强、系统性好、时间节点特殊(该组侨批集中在抗战时期)等特点,在民间实属罕见。本次推介活动对这93件抗战侨批档案作全文公布。

广东华侨博物馆原馆长、东南亚华侨抗战史研究专家王明惠介绍,在抗战期间,海外华侨积极捐款支持祖国抗日,在抗战烽火中构筑了一条经济生命线。从1937年至1945年期间,海外华侨捐款数目达13亿元(国币),侨汇95亿元(国币)、11亿元债券(包括抗日股债、救国公债、国防公债等),可以说占据了国民政府军费的一半以上,在经济上有力支持了全国抗日。

此外,当时从海外回国抗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余人,华侨飞行员、南侨机工、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等团体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这次的家族侨批档案数量大、时间集中、内容丰富,对学界很有意义。其中涉及了南洋华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学界对于南洋社会和粤东华侨抗战研究。”侨批金融史、抗战时期侨汇史研究专家蒙启宙介绍,当时抗战侨批主要是通过金融(银行、水客)途径来到国内的。抗战侨批进入国内有两个关键锁线要突破:一个是要突破军事封锁线,一个是突破经济封锁线,非常不易。

“这些家书不仅承载着浓浓的父子、兄弟深情,更以最真实的笔触、最细腻的情感,以普通民众视角、海外视角,展现了海外华侨在抗战烽火中构筑的经济生命线、深厚家国情。”广东省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透过这90多封抗战侨批的斑驳墨迹,一部华侨家族的微型抗战史诗徐徐展开。

一个家族的书信,透露出华侨在抗战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生动诠释了抗战烽火中华侨的家国情怀,在战火纷飞中铸就了金融抗战与精神抗战的双重丰碑。

文 | 记者 柳卓楠 符畅 通讯员 王寒

图 | 记者 梁喻 张瑞柠

部分史料图由广东省档案馆提供

编辑:李各力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