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涌的血液
有时并非生命的律动
而是死亡的低吟
突发消化道大出血
将患者推向“死亡边缘”
生死一瞬间
来看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如何打赢这场“生命保卫战”
“血压,40,25!血红蛋白20!肝肾功能衰竭,心肌受损,病人极度危险,立即抢救!”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沈阳市急性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治疗团队亲历生死时速、与时间赛跑早就习以为常。近日,在多学科协作的专业、权威诊治下,团队将突发消化道大出血、多器官衰竭的患者王女士(化名)从死亡边缘成功拉了回来,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家住外市的王女士患有乙型肝炎肝硬化,三年间规律治疗、定期复查,可就在入院前一天突发消化道大出血,呕血并有黑便,在当地医院止血治疗收效甚微,而且出现了肝衰竭。于是凌晨时分被紧急送到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检查发现血压降至40/25mmHg,血红蛋白降至20g/L,处于严重休克状态,肝肾功能衰竭,心肌受损,情况万分危急。
急性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团队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MDT),结合王女士的病史、病情和检查结果,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外科、介入科、麻醉科、检验输血科等专家讨论后一致认为,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造成患者突发大出血的主要原因。
通常来说,实施急诊内镜探查止血是最高效、便捷和经济的治疗方案。然而,王女士病情的复杂和特殊性,使治疗团队不得不面对三重难题,并且必须尽快作出稳妥选择。
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主任吴云海介绍,首先是止血与抗凝的矛盾,患者肝硬化,凝血功能差,需要输注血浆、血小板纠正凝血因子,但这可能加重门脉高压;然后是内镜止血与麻醉风险,内镜操作需要麻醉,但患者休克状态容易引发呼吸循环抑制;最后是微创与手术的权衡,内镜下止血一旦效果不理想,需要转而实施手术,但患者极差的肝功能评级使手术风险重重。

开展急诊内镜探查止血
团队以最快速度评估各项问题,制定应对方案,最终决定优先执行急诊内镜探查止血,麻醉科、检验输血科全程守护,保障安全;介入科、外科随时待命,做好内镜转手术的准备。一切就绪后,急诊内镜止血正式开始,此时距离王女士入院还不到1小时。
经过半小时的紧张操作,吴云海主任,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内镜诊疗专家张丽瑶,转化ICU副主任陶乔楠带领团队成功止住了出血。随着血压、血红蛋白数值逐渐回升、正常,治疗宣告成功。

患者在ICU接受后续生命支持治疗
在ICU团队后续的生命支持治疗下,目前王女士状态良好,正在逐步康复中。
据悉,沈阳市急性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团队年救治患者超千例,救治成功率达95%以上,多学科协作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重症医学科主导,通过生命支持(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监测)、快速扩容、输血纠正休克;急诊科首诊负责,化验、检查、预约血制品全程绿色通道,反应迅速;麻醉科评估麻醉风险,实施镇静镇痛,保障操作安全;检验输血科快速配血,输注血浆、冷沉淀、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胃镜室利用急诊胃镜精准定位出血点,通过“食管静脉套扎+硬化剂注射”止血;介入科、外科则能分别以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降低门脉压力,“3D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血管离断术”彻底断流止血,为生命筑起最终防线。一套“生死救援”模式下来,不仅挽救了患者生命,也让家属重新看到未来的希望。
来源: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