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法医秦明|载着父辈的故事远行,蜂鸟精神照亮两代公安的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13:2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蒋文俐

“感受尸体的软硬度对法医有什么用?”就在8月21日,法医秦明在小红书上发了这样一条帖子,带读者解密神秘的“尸僵”,吸引许多“吃瓜群众”围观。

许多人因此看到了法医秦明本尊的另一重身份——科普达人。

其实早在2021年,秦明就开始了他在小红书平台的科普之旅,以“一则太阳穴为什么是‘死穴’”的分享贴闪亮入驻小红书,轻轻松松俘获大量粉丝的心。

不过,对一直“追更”秦明的读者来说,最期待还是“老秦”的作品。8月初,他的新作《燃烧的蜂鸟:时空追凶1990》面世,不久后秦明就带着这本书来到上海书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共同“在场”,经历了本月“高燃”的分享暨签售活动之一。

同样是那天,秦明接受了潮新闻专访,并留下想对读者说出的话,“当写作者与读者见面,就会感觉自己的创作是值得的。”

结束分享后,他还留下一条微博,纪念这难忘瞬间:

看着现场那么多人同时举起了同一本书,组成同一片“燃烧”的书海,我忽然觉得,这不就是我写作蜂鸟系列的意义吗——不畏黑暗,不惧远方。

如今,《燃烧的蜂鸟》系列影视已经开始筹备,秦明透露,剧集目前还在剧本阶段,具体何时与观众见面暂且未知,但不会让大家等太长时间。至于影视剧中的演员选择,还是尊重剧方意见,“只要是大家喜欢的、能让更多的人愿意看这部剧,我觉得就可以了。”

【1】相逢于旧时光

如果说《法医秦明》聚焦年轻法医的成长历程,《燃烧的蜂鸟:时空追凶1990》则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老一辈刑警所经历的真实案件,还融入了秦明的童年回忆,用拍画片、跳房子等怀旧时刻,唤起读者的共鸣,“这不仅是我自己的童年,也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像刷微博时经常会看到的老物件,总会让我们回到远去的旧时光,看到父辈纵横交错的人生命运。”他说。

父辈的经历总如灯塔般指引我们前行,这也是秦明在新作中想要表达的,他希望通过小说呈现深埋于两代人心底的共同追求,带更多读者走进老一辈人生活的世界,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中获得永恒不朽的精神财富。

潮新闻:蜂鸟系列的灵感源自您父亲的刑侦笔记,您为何突然想到重翻父亲的笔记?它最触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秦明:我不是刻意翻看这个笔记的,是我父亲退休了以后,把自己的一些工作笔记和里边一些印象深刻的案件、还有他的心情经历,整理成一部9万字的日志。这本日志其实也没有多少文学价值,甚至不可能出版,他就自费印出了一本,说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受到老一辈人的精神感染,主动给我看。我看完之后很受触动,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里面有关警察的情节。在父辈尚且年轻的年代,在没有技术支撑的情况下,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侦破了案件,这是特别好的切入点。写这个系列,也是为了大家都关注到我们的父辈,因为他们的努力、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其实不管哪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所以不管大家的父辈祖辈从事哪些职业,都可以去听听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中一定有宝贵的精神财富,能激励我们、给我们力量。

潮新闻:小说聚焦1990年代刑侦技术匮乏的环境,您还原场景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为何想到“穿越遇到老丈人”这个有趣设定?

秦明:还原那个年代的场景比较困难,《燃烧的蜂鸟:迷案1985》出版以后,我看到很多读者的评论,他们给了我一些指正,然后我去查资料,确实发现了疏漏,比如第一部里治疗“癔症”的盐酸舍曲林,有读者说这个药90年代才出现,70年代是没有的,他还甚至还教我应该改成什么药。根据读者的反馈,我一点点修订了自己的作品,让它更接近于当时的场景。写《燃烧的蜂鸟:时空追凶1990》时我面临着相同的境况,因为1990年我才9岁,没有什么记忆,更不会去参加案件的侦办,所以面对一些有年代感的东西,还是需要时常查询资料,请教前辈,如果大家发现没描述到位的地方,欢迎留言指正。

至于“穿越遇到老丈人”这个情节,是希望在书中展现出现代刑警跟过去刑警在思维上的一些碰撞,其实两代刑警的办案思维有很大不同,如果单写过去或单写现在,很难有对比。希望通过“穿越”这种形式,让更多读者看到不同时代刑警各自的长处。

潮新闻:《燃烧的蜂鸟:时空追凶1990》提到了“一个死了,一个走了,一个老了”的结局暗示,这个结局打磨了多久,期间有没有纠结?

秦明:纠结肯定是有的,当时我在想,到底是来一个大团圆式的圆满结局,还是来一个让人略感意难平的结局。因为我想致敬的是前辈,里面很多人确实已经离开我们了,有的也确实不像当年那么意气风发了,有些英雄迟暮的无奈感。所以,想来想去,为了体现出这种感受,才设计了这个略带悲情的结局。

潮新闻:如果有人因为蜂鸟系列想加入警察群体,您会给他们怎样的建议?现实生活中您有遇到过因为您的书成为法医的读者吗?如果有,谁的职业发展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明:会有,其实我每出一本书,都会在社交平台看到一些读者私信,他们告诉我,想因为我的某本书去选择某个职业。但我觉得,不管是选择法医还是痕迹检验,都需要对职业进行全面了解再去选择,因为公安工作很辛苦,大家要有付出的思想准备。

现实生活中我没怎么遇到过因为我的书改变自己职业选择的读者,但在网上见过,比如前段时间网上特别火的健身女法医,就说是因为看了《法医秦明》这部电视剧才励志当法医。现在她也是非常优秀从业者。我觉得能通过宣传能让更多有志青年加入这个队伍,也是一件蛮让人欣慰的事。

【2】为“燃灯者”鼓掌

“委屈”,这是秦明曾在多个场合提及的词,他说,这是自己写法医故事的初心。

而今天,坚持写作则是想让这个行业被更多人看见,“我个人认为,法医这个职业还是很崇高的,但从业者还是遭受了太多歧视与偏见,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我们的工作不了解,这样才会产生一些误会。所以我很想通过文学作品把职业细节呈现给大家看,让读者知道法医到底是做什么的,这个案件的专业性有多强,为侦破案件、维护社会治安,每个人能发挥出多大的作用,这样才能让社会真正了解法医这个职业。”

多年过去,秦明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社会氛围的变化,在《法医秦明》《骨语》《御赐小仵作》等电视剧和《法医探案团之迷雾回响》《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等综艺加持下,法医职业正越来越多被看见、理解,“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很多写法医小说、悬疑小说的作者都对法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也感谢影视综艺圈的朋友通过各种方式把法医形象呈现给公众,提升法医这份工作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潮新闻:您觉得成为一名法医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秦明:其实以前我在各个场合回答过这个问题,有时候会觉得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环境确实很艰苦,还得不在乎他人的评价;有的时候会回答“观察力”,因为法医需要在现场找到蛛丝马迹。

直到我听到老前辈刘良老师讲的一句话,他认为做法医只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善良。我一想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其他能力都能培养,但善良是与生俱来的。结合具体工作来说,法医工作从业者要客观公正、诚实守信,不能情绪化,也不能作奸犯科,而是要本着一颗善良的心,这极其重要。因为法医本身就是一个善良的工作,维护着生命最后的尊严,所以从业者要一定得是一个善良的人。

潮新闻:工作和写作都与社会阴暗面打交道,您会产生负面情绪吗?如何消化?

秦明:很多人引用尼采说的那句“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来问我,是不是在阴暗里面待的时间长了,我也会很变态。我就会跟他说,不是这样的,如果你心怀光明走进一片黑暗,不仅不会被黑暗吞噬,反而可以把身边照亮,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经常说,守夜者(编者注:这里指秦明的守夜者系列小说中的组织)背抵黑暗守护光明,其实法医是背抵黑暗心向光明。虽然我们是在社会阴暗面里工作的人,但我们会把阴暗阻隔在角落里,让阳光照亮更多的人。而这种“照亮”的过程也会让我获得极大的满足,所以我不会因此变得阴暗。

潮新闻:您出过那么多本小说,写了那么多案件,会遇到想不出精彩案件的情况吗?如何丰富您的案例库?

秦明:我写过的所有的案子都不是虚构出来的,每个都以真实案件为原型。所以你说素材空不空,我觉得早晚要空。为什么?因为现在命案发案率越来越低了。我经常说,现在每年命案发案率只有我刚参加工作时大概1/6的量了,而且大部分都是激情杀人,两个人吵架激动之下发生的案件。这就让能通过悬疑作品去呈现的案例素材越来越少了,但现在我的素材库里还有一些,至少能让我把欠读者的坑填上,之后的事之后再说。

【3】存在的力量

目前,秦明《超正经凶案调查·山海篇》正在出版流程中,预计今年年底与读者见面。

他说,这本新作与前作《超正经凶案调查·都市篇》风格类似,都是故事性科普,但凶案发生的地点从都市变成了山海,就会有不同的破案视角展开。与此同时,法医秦明系列众生卷的新书《蝼蚁之塔》也正在策划阶段,预计明年能与读者见面。

“我并不是每天都写作,写多写少看状态,反正尽可能坚持。反正我每次开新坑前都会经历一段漫长的策划期,这个时间是没东西写的,得思考小说情节脉络打腹稿,还要收集素材。”谈及最近写作习惯,秦明说,真正开始写作后,他给自己定下的任务一般是一周两万字。

采访尾声,秦明感谢读者一直以来的陪伴和鼓励,他说,虽然自己现在年纪大了,写作精力不足,但还是会竭尽全力,把更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潮新闻:您一边做法医,一边“高产”写作,还为网友做法医科普,怎么做到兼顾这么多项工作的?有没有“时间管理”诀窍可以和我们分享?

秦明:其实写科普文章真的不需要多少时间,我在微博上看到热点事件后,午休期间就能写个几千字。至于写作大部分都是用业余时间,主要是下班回去以及周末和节假日。没什么诀窍,我觉得写作主要是坚持,每天坚持做一件事,一定会有收获。

潮新闻:近些年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法医这个行业是否受到影响?这种变化您会写进接下来的创作中吗?

秦明:科技发展对法医行业影响非常大,以前我们科技手段不够发达的时候,法医要通过各种分析推理判断来还原命案现场。因为命案的核心是现场,现场的核心是尸体,接触尸体的唯一警种就是法医,所以法医掌握的信息量是最大的,我们需要根据这些信息尽可能推动真相浮现。但随着时代发展,可能不需要法医分析了,目前遇到的最多的情况,就是我这边还在解剖,那边案子就破了,犯罪分子都被抓到并且交代犯罪事实了。很多人因此觉得法医这个专业即将走向边缘化,其实并非如此。

法医这个专业是一个法庭科学,不像我们过去局限认知的那样,仅仅是辅助破案的一个渠道,而是证据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是为法庭服务的。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在摄像头面前凶手一刀捅死了一个人,即使这种看起来“板上钉钉”的案件,法医也必须参与其中,因为上了法庭后律师可以抗辩,凶手把刀拿出来的时候,这个人已经被吓死了,这个时候再把刀捅进他的身体,就是侮辱尸体罪而非故意杀人罪,这个时候要排除这种可能,必须经过法医解剖明确死亡原因。

因此,这个职业是不会消失的,也不能叫“边缘化”,只是我们从中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不如以前那么丰厚了,但我觉得也是好事,因为我们社会安定了、安全了,老百姓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了。

现在还有很多高科技,比如很多业内人士所关注的“虚拟解剖”,就是通过医学影像学技术对尸体进行影像学重建,这样法医就不用真正解剖尸体,而是通过虚拟手段来进行,当然目前这一技术还在研究中,未来我也可能也会把它写进书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