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Q2财报:467亿超预期,500亿中国市场豪赌能否兑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9:26:00    

文|山自

当全球 AI 行业还在为算力狂欢时,英伟达的一份财报再次搅动市场 —— 既用 “超预期” 的业绩延续了 “AI 军火商” 的统治力,也暴露了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受限等隐忧。美东时间周三盘后,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巨头公布 2026 财年 Q2(截至 2025 年 7 月)财报,数据背后既有 “营收利润双爆” 的高光,也有 “增速踩刹车” 的警惕信号,更藏着黄仁勋对中国市场的期待与无奈。

业绩:467 亿营收超预期但增速现 “九季度最慢” 信号

英伟达的 Q2 财报,开篇依旧是 “碾压预期” 的剧本。财报显示,当期营收达46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56%,高于市场预期的 460.6 亿美元;净利润264.2 亿美元,同比增长 59%,折合每股收益 1.05 美元,同样超出 1.01 美元的预期。从绝对值看,这份业绩足以让绝大多数科技公司望尘莫及 —— 仅数据中心业务的营收(411 亿美元),就超过了不少老牌科技公司的总营收。

但光鲜数据下,一个细节引发市场关注:自 2023 年中生成式 AI 热潮启动以来,英伟达已连续九个季度营收同比增幅超 50%,而本季度 56% 的增速,是这一周期内的最慢一次。这就像高速行驶的列车突然轻轻踩了脚刹车 —— 列车仍在前进,但 “减速信号” 让投资者开始思考:是 AI 市场需求接近饱和?还是地缘政治、竞争等因素开始拖累增长?

要知道,在此前的季度中,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曾创下 “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 150%” 的神话,295.3 亿美元的单业务营收规模一度震惊行业。如今增速回落,虽仍保持高增长,但 “从疯狂到稳健” 的转变,已让华尔街的眉头微微皱起。

核心:数据中心业务扛旗但中国市场与 H20 成 “痛点”

作为英伟达的 “压舱石”,数据中心业务(以 GPU 及配套产品为核心)仍是增长主力 ——Q2 营收4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56%。但这份成绩也藏着两个隐忧:一是略低于市场预期的 413.4 亿美元,这已是该业务连续两个季度 “差一点达标”;二是中国市场的受限,直接影响了关键产品销售。

财报披露,英伟达 Q2 未向中国销售 H20 芯片,导致该产品销售额减少40 亿美元;同期仅向中国以外客户释放了 1.8 亿美元库存。首席财务官 Colette Kress 坦言,若地缘政治环境允许,三季度 H20 芯片出货收入可达 20-50 亿美元 —— 这番话既暴露了当前的无奈,也暗示了中国市场的潜力。

事实上,中国市场的影响早有端倪。此前财报显示,中国在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中的占比已从 20% 降至不足 10%,一个价值 70-90 亿美元的市场正在 “缩水”。尽管英伟达为中国定制了 H20、L20 等 “缩水版” 芯片,但性能限制难以满足本土 AI 企业的需求,再叠加国产芯片加速替代,黄仁勋不得不承认:“中国是重要市场,但当前限制让我们错失机会。”

不过,全球 AI 军备竞赛仍在支撑数据中心业务。OpenAI、微软、谷歌、Meta 等巨头为训练大模型,持续大量采购英伟达芯片;最新一代 Blackwell 系列 GPU(被黄仁勋称为 “迄今最强芯片”)季度销售环比增长 17%,迪士尼、日立、现代汽车等新客户的加入,印证了需求 “异常旺盛”。黄仁勋在声明中强调:“AI 竞赛已经打响,而 Blackwell 是核心平台。”

复苏:游戏业务回暖软件生态成 “隐形护城河”

在 AI 光环下,曾是英伟达 “第一业务” 的游戏板块,终于迎来明显复苏。Q2 游戏和 AI PC 业务营收达43 亿美元,同比增长 49%,不仅远超分析师预期的 38.2 亿美元,还较上一季度 42% 的增速进一步提升。

这一增长背后,既是游戏行业对 AI 技术的渗透(如 AI 生成场景、智能 NPC),也离不开 Blackwell 芯片的供应支撑。英伟达为游戏开发者提供的 AI 工具,不仅提升了游戏画面流畅度与交互性,还推动了 “AI PC” 的普及 —— 越来越多玩家愿意为支持 AI 功能的显卡买单,带动游戏业务从 “低谷” 走向回暖。

更关键的是,英伟达早已不满足于 “卖硬件”。黄仁勋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反复强调:“我们正在从硬件公司转型为平台公司。” 当前,软件、服务与生态已成为新的增长引擎:CUDA 平台聚集了超 500 万开发者,构建了难以复制的软件库;AI Enterprise 套件、DGX Cloud 服务则让收入结构更多元,减少了对硬件销售的周期性依赖。

正如行业分析所言:“硬件可能被 AMD、英特尔追赶,但软件生态才是英伟达最深的护城河。” 这种转型,让英伟达在 AI 浪潮中不仅是 “卖枪的”,更是 “制定规则的玩家”。

隐忧:竞争、估值、地缘政治 “三重围堵”

尽管财报整体向好,但英伟达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超 4%—— 市场正在释放信号:AI 狂欢尚未结束,但 “风险已在积累”。当前,英伟达面临三大挑战:

1. 竞争加剧:巨头纷纷 “自研芯片”

英伟达的 “算力王座” 正遭遇围攻。AMD 推出 MI300 系列芯片,试图抢夺数据中心市场;英特尔加速推进 AI 芯片研发;更危险的是,微软、谷歌、亚马逊等 “大客户” 开始自研芯片(如谷歌 TPU、亚马逊 Trainium)—— 它们不愿将 “AI 命脉” 完全交给英伟达,这种 “去依赖化” 趋势,可能长期削弱英伟达的市场份额。

2. 估值高企:市场耐心有限

目前英伟达市盈率约 50 倍(基于未来 12 个月预期收益),远高于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平。如此高的估值,已计入了 “持续高增长” 的预期 —— 一旦未来增速进一步放缓,或业绩不及 “完美预期”,股价可能面临大幅调整。华尔街分析师开始质疑:“英伟达的增长峰值何时到来?”

3. 地缘政治:最大 “不可控变量”

如前文所述,中国市场的限制已是 “明牌”,而未来地缘风险可能进一步升级。黄仁勋不得不频繁往返华盛顿,与政策制定者沟通,但 “中美科技博弈” 的大背景下,英伟达很难完全规避风险。更严峻的是,若其他国家跟进限制政策,全球市场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对于三季度,英伟达给出了540 亿美元营收的预期,略高于华尔街共识,且明确 “不包含 H20 销售额”—— 这一预测传递出对未来的信心,但也暗藏 “留一手” 的谨慎。

黄仁勋对中国市场仍抱有期待,他在电话会议中透露:“中国今年可能带来 500 亿美元的商机,年增长约 50%,希望未来能向中国销售更新的芯片。” 这一表态既显示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对地缘环境改善的期待。

但 AI 浪潮不会永远汹涌。当技术迭代速度放缓、地缘政治摩擦加剧、市场竞争白热化,英伟达需要证明的不仅是 "能卖多少芯片",更是 "芯片能为客户创造多少价值"。从财报来看,英伟达依然是 AI 时代的最大赢家,但高速增长背后的暗礁已清晰可见。这场 AI 竞赛中,黄仁勋能否继续领跑?答案或许要等下季度财报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