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两江评 | 高校培养“带娃专家” 为托育注入专业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14:33:00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教育学类,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批院校。新学期即将开启,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9月将迎来首批新生,标志着我国托育人才培养迈向新台阶。面对托育行业人才短缺、服务质量参差的现状,高校培养“带娃专家”恰逢其时,为破解“入托难、入托贵”困境注入新动能,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增添底气。

精准培养,填补行业人才缺口。当前,我国0-3岁婴幼儿超3000万,入托率却不足8%,托位缺口巨大。而托育行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不足10%,专业能力亟待提升。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直击痛点,培养兼具科学照护、健康管理、教育引导及机构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将系统学习婴幼儿生理学、发展心理学、营养喂养、急救护理等知识,掌握个性化照护方案设计、家庭养育指导等核心技能。这种“会照护、懂管理、能培训”的全方位培养模式,将有效填补行业结构性人才缺口,推动托育服务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提升”。

创新教学,赋能托育服务升级。新专业突破传统教育范式,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山东女子学院引入智能监测技术、婴幼儿发展评估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强化科技赋能;通过“双轮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托育机构实习实训,实现“学以致用”。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国首个“托育服务本科人才培养联盟”的成立,将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资源,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更助力托育行业标准化、智能化发展,为“幼有善育”筑牢基石。

政策呼应,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提出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养育负担。高校开设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正是对政策的有力呼应。当专业化、高学历的托育人才走进社区、托育机构,不仅能提供科学照护,还能通过家庭指导、社区共建缓解父母焦虑,降低生育机会成本。这种“软性支持”与政策保障的“硬性措施”形成合力,为年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创造更友好环境。

当“带娃专家”走出校园,他们将用专业知识守护婴幼儿成长黄金期,用创新思维推动行业升级。这不仅关乎千万家庭的幸福,更关系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期待他们以教育之力托举“生育友好”,让“善育”成为社会共识,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童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