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结束后,王樟土老人(左)与王选道别(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相关报道详见《挖掘隐秘的细菌战》
我和王选一共见过两面。第一次是在南香红的《没有结束的细菌战》新书发布会上,王选作为书中主要人物——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来到现场。王选坐在作者南香红和学者丁晓强中间,全程也是她说话最多。
我是为着这本新书前去采访的记者,书刚收到还没细读,只看了些相关报道,带着这点浅薄的认识,2025年5月,撞上了面前把大半辈子拼在细菌战诉讼上的王选,她已经73岁。
也许是因为我坐在第一排的醒目位置,或是因为我习惯性做笔记的姿态,对谈结束后的提问环节,王选指了指我。我的问题果然令她失望,她直接表达了类似的情绪。在接下来的相处中,我更明白“果然”的含义。
“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呢?”“不要问没用的,浪费时间”……在记者们的交流中,这样的话,我听到好几次。王选怎么这么难搞?
第二次见面,是隔天的赠书仪式。91岁的老人王樟土作为细菌战受害者来到现场,先是记者们围成一圈和老人聊。很快,王选成了那个话最多的“记者”。“很多细节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她向周围人解释自己的几次打断。王选很快变成采访者的身份,生怕漏了哪一条信息。为一个“不久”是多久的时间细节,王选反复追问,普通话不行,就换崇山村的方言。还不行,王选又问,地里稻子长得怎么样,割掉了没有,试图以此做更准确的计算。
听与王选打交道比较多的记者聊,王老师一向这么“难搞”,说话严厉,不留情面,他们已经习惯了。知道中国对细菌战发起诉讼的人,第一个听说的名字往往是“王选”。在取证、调查、诉讼的过程中,王选作为原告团团长,是话事人,对接大小事宜。
一个没有强制力的民间组织的“团”,一群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原告团体,王选带着老人们从历史的缝隙中走到日本的法庭上,在奔波的半生里,她对自己也没留情面。如果不是这样的性格,她恐怕也做不成现在的事吧。王选的丈夫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王选因为细菌战诉讼,变了一个人。
南香红在书中描述第一次见到王选的印象,“我面前的这个女人很漂亮,但眼神里却有一种极度的疲劳和忧郁”,那是2002年的王选。今天,我见到的王选谨慎而强势,她的一双眼睛,看人像是盯人,黑白分明,目光坚定。
这只是两面之缘,其实,我对她不了解的地方还有很多。因为一些选题,也许我们还有再见面的机会。不知道那时候,王选会是什么样子?时间让她长出了一张不会怯场的脸。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韩茹雪
责编 李屾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