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味滩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7 07:09:00    

初秋的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天穹高远,云絮疏淡。微黄的草尖在风中轻颤,大片草地如同一张无边的揉金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向远山。这里北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曾是古盐湖的故乡,如今,却因另一味“白色珍宝”声名远扬——盐池滩羊。

不到正午,宋德君经营的“惠安堡羊羔肉”已飘出阵阵香气。这家开了40多年的老店,是无数南来北往食客心中的味觉地标。他们专程驱车而来,只为那一口肥瘦相间、不膻不腻的滩羊肉。吃到唇边,只剩一声声惊叹。

“滩羊长在盐碱地,怎么看不见?”“肉是真香!”“宁夏滩羊和盐池滩羊是一样的羊吗?”面对食客们的好奇发问,老宋总是笑呵呵的。他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解答起来胸有成竹:“宁夏禁牧后,滩羊都科学入圈啦!您要是真想看,农户家成百上千的滩羊正等着哩。”他接着说,“滩羊一年一胎,长得慢、出肉少,成本高。但这份耐心,换来了舌尖上的绝味。”

宋德君见过自驾千里而来的旅人,就为视频里那碗羊肉;也见过号称从不吃羊的姑娘,在这里吃得眉眼弯弯。在他看来,只要品质不改、传统不丢,走上国宴的盐池滩羊,能征服难调的口味,也能让更多普通人感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养殖之变

立秋时节,“90后”冯欢正忙着为他在盐池县花马池镇冒寨子村打造的生态牧场做最后收尾。环绕着一片金灿灿的葵花田,一条旨在延长滩羊运动时间的跑道正在加紧施工。夏天可纳凉、冬天能晒太阳的大棚里,上千只滩羊正悠闲地吃着精心配比的饲草。

放羊,是许多盐池县人的共同记忆,冯欢也不例外。盐池独特的地理气候,让滩羊的产羔周期与环境天然契合:一年一胎、一胎一羔,产羔多在冬季。秋天用干草搭配谷子、玉米秸秆喂羊,母羊才有充足奶水哺育小羊,而秋膘之后的滩羊肉,也最鲜美。

大学毕业后,冯欢曾赴北京工作,但满脑子萦绕着放养滩羊的知识,从未打消养羊的念头。2015年,他回到盐池,进入一家养殖场担任技术员,再次与熟悉的滩羊朝夕相处。

盐池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一度让当地的生态承受压力。2003年,当地推行封山禁牧,养殖户从传统放牧转向圈养模式。

圈养,难道只是简单地把成百上千只羊关进棚里?冯欢观察到,那时候大家光顾着把羊圈起来育肥,缺乏规模化养殖的经验。转型之痛在2014年集中爆发:放牧时羊群规模小、疫病少;圈养后规模上去了,养殖户把精力放在育肥上却忽视了防疫,一场疫情导致大家损失惨重。

作为当地最早一批返乡大学生,冯欢在养殖场工作中格外重视规模化羊群的防疫问题,一步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防控方法。从2017年起,他频繁接待从事畜牧或者农牧产业人员,通过授课传授免疫与疾病防治知识,年培训人数达1万人次。

草料怎么配、何时加水喂料、如何防疫出栏——在冯欢手里,这些都成了一本“精细账”。在他看来,滩羊从放养走向圈养,要保住优良品质,离不开标准化的设施和高水平的养殖管理技术。

2019年之后,咨询防疫的人渐渐少了。“羊肉价格回升,大家更关注经济效益。”冯欢说。圈养模式推高了成本,政府鼓励快速育肥、缩短养殖周期,提升效益。养殖户也开始摸索既保品质又促增重的办法。

圈养后,冯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研究滩羊规模化育肥技术。按时防疫、饲料添加益生菌、优化草料配方,甚至还给羊修跑道、放音乐……在不断尝试中,他养的滩羊日均增重超过260克,远超当时行业内153克的平均日增重标准,还能按客户需求定时出栏。

爱琢磨的冯欢忙完牧场建设,又一头扎进饲料配比试验。去年,他在羊饲料中添加葡萄渣提取的单宁酸,发现有助于分解羊油脂肪。今年,他又开始观察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供的青储玉米饲喂效果。

刚回养殖场时冯欢立下“一年入门、三年小成、五年大成、十年专家”的目标,如今自信“做一名滩羊养殖土专家没问题”,冯欢建起生态牧场,为养殖户示范快速育肥技术、帮助销售滩羊。谈及未来,他笑着说:“养出更好的滩羊,讲好滩羊的故事,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产业之深

在盐池县九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80后”郑国和正为一笔精细化分割滩羊肉的订单忙碌——肉片要适合涮火锅,烤串得方便烤制……他不断想象消费者品尝的场景,“不能辜负了这一口滩羊的鲜美”。

小时候放羊,跟着父母把羊羔牵到集市售卖,换来的钱用来维持生计和4个孩子的学费。“羊能换钱,滩羊肉也香,可那时卖得便宜,钱总不够用。”作为家中长子,郑国和高中时就萌生了“让好羊肉卖出好价钱”的念头。

大一时,他曾开过一家以清炖滩羊肉为主的小餐馆,却因缺乏经验创业失利。回到家乡,他一边种地一边养羊,靠同学好友等有限的渠道,尝试将真空包装、加放冰袋的滩羊肉卖到外地城市。但扣除运费后,利润微薄。

转机出现在2015年。随着滩羊肉价格逐渐上涨,政府加大品牌推广力度,郑国和的滩羊事业也驶入快车道——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客户越来越多。

那时,不少客户反馈:大块羊肉收到后不好分割。于是,他租厂房、买真空机、锯骨机,搭起简易冷库,按客户需求将羊肉切成块之后再邮寄。

2016年去上海,郑国和逛超市、进卖场,发现精深分割的羊肉品类多、价格高。他反应过来:城市生活节奏快,相较花一两个小时炖羊肉,煎、烤、涮这类快捷吃法更贴合现代消费需求。深受启发的他引进加工生产线,推出近50种滩羊产品。

“养羊时,把羊卖出去就行;开工厂,产品生产完也算结束。”但随着对产业链的理解加深,郑国和意识到,“把好羊肉卖出好价钱,是门大学问”。

2019年,他的羊肉产品进入海尔集团内部采购目录。借助这一合作,郑国和为“好羊肉卖好价钱”找到了新路径——捆绑销售、场景拓展。羊肉在烤箱里怎么烤更好吃?他就按烤箱尺寸推出匹配的羊肉串和法式小切,配好调料包,消费者按步骤操作即可。

随着盐池滩羊知名度提升,郑国和不断拓展合作:配套推出适合空气炸锅的小规格羊肉串;联合企业、厨师推出“泉水涮羊肉”等食用场景。

如今,郑国和的公司年出栏滩羊5万多只,终端产品覆盖西餐、火锅、烧烤、中餐等30多种消费场景。

他笑称自己是公司的“一号推销员”,除了收集客户反馈,操心的事也越来越多——从养殖到加工、销售、延伸服务,滩羊已渐渐延伸出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每个环节都得用心考虑,每款产品都得精益求精,不辜负每个喜欢盐池滩羊的人”。

品牌之魂

盐池独特的地理环境,特有的饲草和碱水等资源,孕育出滩羊卓越的品质。盐池县的脱贫路上,滩羊功不可没。

如何让滩羊为养殖户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

过去,滩羊毛皮是出口创汇的俏货;后来裘皮利润走低,市场对羊肉的需求日益攀升,繁育工作成了关乎养殖户切身利益的大事。

“一年一胎一羔,尾巴油多、骨架小、长肉有限,养殖成本却不低。如果能一胎生两羔,农户收益就能翻番。”作为盐池滩羊集团研究院的繁育技术人员,张连全在这一行已摸爬滚打多年。

张连全的父亲是盐池老一辈畜牧技术员,他从小与羊为伴。“花脸、高鼻梁、白色卷毛保暖性好,常见九道弯,还有那肥硕的倒三角柳叶尾,能在寒冬提供宝贵的蛋白质……”说起滩羊的特征与品质,从事繁育工作20载的张连全如数家珍。

眼见盐池滩羊先后荣获国家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品牌,县政府连续17年将滩羊产业列为头号工程:从建厂通水、通电、通路到饲草、圈舍、羊只的各类补贴,盐池滩羊品牌价值达128.13亿元,农民收入超一半直接来自滩羊。

品质,是滩羊赢得市场的硬道理。要保持滩羊纯正品质,不能靠杂交扩群,只能做本品种选育提高。张连全与研究院同事每年要从全县数万只滩羊中筛选出带有多胎基因的个体,年复一年培育出1145只滩羊群体,但大多数属于不一定生双羔的杂合子,多胎纯合子概率仅有约0.69%。

持续扩群、优化种群,成了张连全和团队案头最重要的任务。距离退休还有10余年,张连全打定主意稳步推动实现“繁殖率翻番”的目标。

目前,盐池县滩羊年饲养量稳定在330万只以上。随着品牌声名远扬,有不少外地羊进入宁夏,“傍名牌”现象时有发生。只有挑剔的食客才分得清哪一口才是不腥不膻、地道的盐池味。

“盐池滩羊繁殖率偏低、肉质更优、种群小、养殖成本高,更适合走高端路线——只有可观的利润,才能持续激励养殖户,守护好盐池滩羊的金字招牌。”张连全觉得,面对不同购买力的消费者,还应同步提升宁夏滩羊的整体品质,让市场有更多样、更清晰的选择。这既要依靠市场机制,也离不开政府调控,共同构建大众与精品并行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当然了,还有很多像郑国和这样的从业者,在电商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相信线下渠道更有利于维护盐池滩羊的品牌价值。

冯欢总会不厌其烦地向客商讲解盐池滩羊的独特之处,甚至特意带上那标志性的柳叶状羊尾,让客户看得见、信得过。

滩羊已不再仅限于秋日尝鲜,但宋德君依然坚持从老养殖户手中选羊,他坚信,知根知底,方能守住本味。(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