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红花漫野枸杞红 他乡烟火有归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5:33:00    

七月的田野,红花铺就的红绸漫过田埂,缀满枸杞的绿枝压弯枝头。在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的红花地里,外来务工人员正忙着采收,阳光在草帽上碎成金斑,南腔北调的口音从枝叶间漫出,像流淌在田垄上的河。这些异乡人,带着对生活的期盼而来,也牵动着乡镇领导干部的心。

“出门在外不容易,咱们得多替他们着想。”这是乡干部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务工人员陆续抵达开始,全乡就拉起了一张“服务网”,干部们挨家挨户摸排登记信息,从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到工钱结清是否保障、人身意外险是否购买等等,都一一记在台账上。

“知道他们从哪儿来、住哪儿、干啥活,才能帮上实在忙。”这是每一位入户走访干部对待务工人员时认真负责的态度。至目前,共登记务工人员326人次,检查务工食宿场所58家次,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45份,为奔波他乡的打工人添了一份看得见的心安。

夕阳把收工的身影拉得老长,筐里的红花枸杞晃成流动的虹。乡干部的手电筒每周都会照过宿舍的灶台与冰箱,“剩菜别留”“生熟分开”的叮嘱里藏着实在的关切,干部们紧盯着采摘方落实安全承诺,高温歇工、戴手套作业的规矩从不含糊,乡间小路上,新铺的减速带、早晚高峰值守的身影,让骑电动车往返的务工者心里更加踏实。这些碎碎念里藏着最真的烟火气,像田埂上的藤蔓,把异乡人的生活缠绕得稳稳当当。

时值三夏,瓜州县沙河回族乡1.8万亩枸杞迎来丰收季,三千余名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农户共同勾勒出了一幅“红果缀枝头,人勤丰收忙”的生动画卷。在火热劳动场景中,一抹醒目的“治理蓝”始终穿梭其间——由乡平安法治办牵头,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组成的“流动调解队”,以“矛调前置”创新机制,为枸杞丰收季系上“平安扣”。

“合同条款存在多处涂改,约定的采摘时间表述不清,这样的合同后期极易出现矛盾纠纷。”在沙河村的枸杞地里,乡平安法治办干部正耐心向农户祝孝忠讲解合同规范。这样的场景在采摘季已成为常态,工作人员随时为用工双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针对枸杞采摘季人员密集、劳资纠纷易发的特点,乡党委创新构建“预防-排查-调解”全链条调处机制。全乡村组干部、派出所民警化身“田间哨兵”,每日开展动态巡查。

“多亏乡政府组织的安全培训,让我们意识到了规范用工的重要性。”带工经纪人王桂花在参加完沙河回族乡组织的枸杞采摘用工安全会议后深有感触,立即着手完善用工协议和安全管理措施。

“我们要让‘治理蓝’不仅闪耀在采摘季,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的常驻底色。”沙河回族乡平安法治办主任蔺国蕃表示。截至目前,全乡已成功调解采摘季纠纷8起,纠纷化解率和群众满意度均达100%。

在这片被枸杞染红的沃土上,沙河回族乡以“主动创稳”的担当精神,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前置调解、精准服务,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沙河方案”,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绿叶红果又一季,异乡手足共晨昏。异乡的土地上,最暖的从来都不是骄阳,而是那份将心比心的体谅。瓜州县每一位乡镇干部用扎实细致的工作证明,每一份辛劳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追梦的异乡人,都能在这里踩出安稳的韵脚。(姜海波/文 师海强 于永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