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出伏标志着夏季真正向秋季过渡。此时气温波动剧烈且频繁,血管随温度变化反复收缩扩张,血压极易失控。
对中老年人来说,这种变化无疑是心脑血管系统的巨大挑战。
图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
中医教你4招
平安度过“多事之秋”!
1. 吃得“润”一点
图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
对抗“秋燥”。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冬瓜、萝卜、藕、洋葱、海带、木耳等。水果可选香蕉、苹果、葡萄和梨。
特别推荐芹菜和洋葱,它们是天生的“降压菜”,能稳定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早晨喝一杯温热的蜂蜜水也是润燥佳品。
2. 按揉穴位稳血压
温差大易造成血压波动。每天按揉风池穴(后颈部两侧)和人迎穴(喉结旁开约两指处),每次5—15分钟,有助于血压平稳。
3. 泡脚搓脚有讲究
图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
立秋后泡脚好处多:润肺润肠、改善睡眠、辅助降压。但要注意:泡脚后用左手搓右脚底板30下以上,再用右手搓左脚底板30下以上,效果更佳。
此时泡脚以身体发热不出汗为宜,避免伤津耗气。
4. 保暖避寒需及时
“春捂秋冻”并不适合中老年人!老年人应早晚加一件长袖薄衣,重点保护脖子、后背和脚部,这些部位血管丰富,易受寒邪侵袭。
出伏养生三大忌
1、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浪费钱财又伤身。过量服用鱼肝油可能中毒,长期服葡萄糖易致肥胖和胆固醇增高。
2、忌凡补必肉
肉类虽补但不易消化,老年人过量食用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3、忌重“进”轻“出”
养生需重视身体废物的排出。在进补的同时,保持排便通畅同样重要,减少“肠毒”滞留。
出伏后的35天,做好这关键的养生过渡,不仅关乎当下健康,更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平安度过这段“多事之秋”!
资料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微信公众号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