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的抗战老兵李承发坐在椅子上,胸前勋章熠熠生辉。当战机从北京天安门上空呼啸而过时,他那双曾经包扎过无数战友伤口的手,向荧屏上的现代化人民军队敬了一个长达一分钟的军礼。

9月3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924医院病房,百岁抗战老兵李承发早已起床。这一天非同寻常——他要在同为退役军人的女儿和儿子的陪伴下,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电视直播。老人特意整理了自己的衣装,胸前郑重地挂上了多枚沉甸甸的勋章,每一枚都代表着一段他经历过的烽火岁月。
“今天是个大日子,”老人喃喃自语,“我要好好看看。”
离阅兵式直播开始还有一个小时,李承发就已经端坐在电视机前。他拒绝了家人让他靠坐沙发的提议,坚持要挺直腰板。“看阅兵,就得有看阅兵的样子。”老人的声音虽然苍老,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李承发与同是退役军人的女儿、儿子一道看阅兵式。
当国歌声响起时,老人将右手举至额际,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举着手纹丝不动,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
李承发出生于1923年3月14日,19岁投身革命,21岁成为新四军的一名卫生员。“那时候我个子不高,长得也像个孩子,战友们都叫我‘小医生’。”
抗日战争时期,他随部队转战淮南地区,参与了盱眙、嘉山、来安等地的激烈战斗。1945年6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最难忘的是淮海战役,”老人回忆道,“伤员一个接一个地送来,我们三天三夜没合眼。没有麻药,只能让伤员咬着木棍做手术。”
当装甲车队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时,老人情不自禁地向前倾身,眼睛紧紧盯着荧屏想看清每一个细节。“这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他感慨道,声音微微发颤,“那时候要是有一辆这样的装甲车,能少牺牲多少好战士啊。”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椅子的扶手,仿佛在计算着装备的数量。当新型坦克亮相时,老人突然转头对儿子说:“记得我在朝鲜战场见过苏联的T-34,那已经是当时最厉害的了。可现在这些……真不敢想啊!”
当空中梯队呼啸而过时,李承发突然沉默了。泪水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无声滑落,但他依然保持着笔挺的坐姿。
“如果当年我们有这些装备,就不会被欺负了。”老人哽咽着说,右手又一次举到额际,向荧屏中的战机敬礼。这个礼,他敬了整整一分钟。手臂虽然微微颤抖,却没有丝毫放松。其身边的儿女想要搀扶,都被他轻轻推开。
“让我好好敬这个礼,”他说,“这是替那些没能看到今天的战友敬的。”李老的女儿李新元站在父亲身后,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父亲这辈子,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些牺牲的战友。”她轻声告诉记者,“每次看阅兵,他都会说:‘盛世中华,不只属于我们活着的人,更属于牺牲的战友。’”
阅兵式进行到一半时,老人突然说起了一段往事:“我作为卫生员在战场上冒着炮火抢救伤员。有一次,敌人的飞机就在头顶盘旋,我还是冲出去背回了一个小战士。他才18岁,胸口被打穿了,还在问我:‘队长,咱们能赢吗?’我说:‘一定能!’”
老人凝视着屏幕上精神抖擞的年轻士兵,轻声说:“今天,我可以告诉他,我们不但赢了,还赢得这么漂亮!”

李承发拿着自己的照片,向记者讲述当年战场上的故事。
看完阅兵式直播,102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当主持人宣布结束时,他再次起身,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李新元动情地说:“父亲常说,他们那代人吃过的苦,就是为了让后代不再吃苦。看到今天国家强盛,军队强大,是他最大的欣慰。”
阅兵式结束后,老人依然久久注视着屏幕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他的手轻轻抚摸着胸前的一枚枚勋章,仿佛在告诉那些长眠的战友:“这盛世,如你所愿。”
当儿女推着他回房间时,老人突然轻声哼起了《我是一个兵》,声音虽弱,却字字清晰:“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
那一刻,他不再是102岁的老人,而是那个21岁、满怀报国之志的青年战士。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