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战旗方队中的“临沂荣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3:01:00    

在临沂客户端讯峥嵘战旗映初心,红色血脉永传承。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大时刻。在盛大的阅兵仪式上,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如流动的史诗,承载着历史的烽火与英烈的荣光,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其中,“钢八连”“岱崮连”“郯城战斗模范连”“刺杀优胜”“铁七连”等5面与临沂抗战历史息息相关的战旗,一同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战旗猎猎,历经战火洗礼,立起精神丰碑,仿佛在无声讲述着80年前沂蒙抗日根据地上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它们不仅是人民军队英勇战斗的见证,更是沂蒙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牺牲与贡献的缩影。

“钢八连”:血火淬炼出的军民情深

“当我看到战士们踏着正步走过长安街时,仿佛看到了80年前那群年轻的‘钢八连’战士。”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无限感慨。一面战旗将“钢八连”和朱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44年1月24日(农历腊月廿九,除夕)凌晨,日伪军500余人“扫荡”朱村一带。枪声就是命令。驻守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滨海四团三营八连迅速出击,与日伪军在朱村进行了6个多小时的激战,最终将敌人击退,24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战斗结束后,乡亲们想让八连的战士们吃上一顿热乎的年夜饭,但战士们不愿给村民们添麻烦,执意返回驻地,村里男女老少眼含热泪一直把连队送到河边。正月初一一大早,村民们便自发来到村头祭奠牺牲在这里的24位战士。每年正月初一祭奠先烈已成为朱村的重要年俗之一。

战后不久,朱村群众把一面绣了“钢铁英雄连”的锦旗送到连队。从此,“钢八连”的名声传开了。1944年8月,山东军区战斗英模大会正式宣布八连为“钢八连”。朱村战斗还被正式载入《八路军战史》。

看完阅兵仪式后,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前,王济钦带领全村党员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他说:“朱村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基地,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岱崮连”:以少胜多浴血传奇

巍巍沂蒙山,七十二崮秀。在蒙阴北部的群崮中,有两座崮相距仅3公里,形成南北对峙之势——南岱崮与北岱崮。在两个崮中间的一个山顶上,岱崮保卫战纪念碑静静矗立。

“我这个年龄能看到岱崮连的战旗受阅,真是太高兴了!”当亲眼看到“岱崮连”战旗出现在阅兵式战旗方队中,那场艰苦卓绝战斗的亲历者——蒙阴县岱崮镇十字涧村村民徐志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943年11月9日,日寇纠集了1万多兵力对鲁中抗日根据地发起“扫荡”。鲁中军区第十一团第八连93名指战员奉命驻守南北岱崮,牵制日军主力,掩护我军主力部队转移。当年只有6岁的徐志本藏在山洞里,看着远处崮顶上升腾的硝烟,耳边只能听到隆隆的炮声。

“那时候太艰苦了,别说大炮了,连枪支弹药都很少。”徐志本回忆,“敌人的飞机呜呜地飞,乌压压一片往崮上冲,我们八路军就石头蛋一堆一堆地准备,敌人到了跟前,石头蛋就这么扔下去,距离远的才使枪。”

战况之激烈,岱崮顶上枪林弹雨,草木皆光。八连以牺牲两人、伤7人的代价,歼灭敌人300余名,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英勇顽强的八连受到嘉奖,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授予八连“英雄岱崮连”的光荣称号。

“英雄的山、英雄的崮,有一个英雄的指挥部,英雄人物永长在,人民心里永不忘!”已经88岁高龄的徐志本如今是南北岱崮保卫战的一名志愿讲解员,他经常受邀走进当地中小学,朗诵他创作的快板书《英雄岱崮连》,为孩子们讲述“英雄岱崮连”的故事。他说,要让更多年轻人听到英雄连队的故事,要让红色战旗永不褪色。

“郯城战斗模范连”: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红旗漫卷,铁甲生辉。“郯城战斗模范连”的战旗招展于阅兵式的战旗方队中。郯城县党性教育基地讲解员孙海波格外激动:“郯城大捷以及‘郯城战斗模范连’的英勇事迹,一直是我们讲解的重点,让更多人铭记历史,接续奋斗。此时,当战旗迎风飘扬,当整齐划一的方阵步伐铿锵,仿佛又看到了当年英雄连队的身影。”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是“郯城战斗模范连”的呐喊。82年前的黎明,面对驻兖州日军企图切断我根据地血脉的阴谋,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翻边战术”的号角愤然吹响,教导第二旅将士急行80余华里直抵郯城城下。

枪声、爆炸声、呐喊声响彻夜空,负责主攻的第六团第八连,猛扑郯城南门,经过两天两夜的殊死搏斗,终于攻克敌人重点把守的郯城,首创了山东战场敌后攻城的光辉范例。郯城大捷战果辉煌,共毙伤敌军400人,俘虏伪军及伪政权人员600余人,特别是俘虏日军官兵7人,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滨海地区乃至全国广大军民抗战积极性,为以后的大反攻作战积累了经验。新华社称之为“予敌蚕食以重大打击,实为1943年伟大胜利之第一击”。为表彰有功部队,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授予第六团第八连郯城战斗模范连称号,这个番号一直保留到现在。

“作为一名党性教育基地的讲解员,这份震撼与激动也迅速转化为沉甸甸的责任感。我们将精心打磨更生动的讲解内容,设计更有温度的参观体验,让更多人爱上这片承载着英雄记忆的土地。”孙海波说。

战旗背后:沂蒙精神的时代回响

英雄战旗耀沂蒙。

1943年,曾在沂水县战斗过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第五连(后改编为鲁中军区第一团第五连),由于刺杀技术过硬,被授予“刺杀优胜”战旗;1938年,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二团第七连掩护山东省委机关突围,被山东省委授予“铁七连”荣誉称号。

如今,这5面战旗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不仅是对历史功勋的致敬,更是对沂蒙老区革命传统的礼赞。

作为沂蒙精神的核心发源地,沂蒙山区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史料记载,到抗战胜利时,在沂蒙山区的主力部队发展到十几万人(包括山东军区在沂蒙的主力部队),民兵30万余人,自卫团70万余人,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力量,开创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八年抗战中,沂蒙军民钳制日军兵力最多时达6万余人、伪军兵力最多时达10万余人,累计作战4万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

“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在抗战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临沂市委党史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功勋旗帜寓意着伟大的抗战精神的接续传承,更是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的一种标志。许多临沂市民观看阅兵时激动不已:“这是家乡的荣耀,更是激励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

历史无言,旗帜为证。这些浸染着鲜血与荣光的战旗,必将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冰清 邵琳 通讯员 吉薇薇

编辑:荀杰